WFU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常見的食物過敏





長庚紀念醫院 食物過敏特色中心 蘇冠文醫師


「我的孩子只要吃到蛋就會皮膚出現疹子,他是不是完全不能吃含蛋製品?」隨著食物過敏發生比率逐年升高,這是許多父母在懷疑小孩有食物過敏時最常見的疑問。根據歐美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全球食物過敏發生率為1~10%,而根據台灣研究統計,國人食物過敏的發生率為6~10%,其中小於3歲孩童的食物過敏發生率約為3.4%,4~18歲的孩童則為7.6%,而且過去十年都逐年增加中,哪些食物容易過敏?食物過敏會產生什麼症狀?應該如何預防?相信是很多父母心中的疑問。


食物過敏的機轉與症狀


絕大多數的食物過敏與體內分泌IgE有關,主要機轉是在吃下某種特定食物後,身體產生特定之IgE抗體便附著於肥大細胞的表面,當第二次接觸到特定食物後,肥大細胞釋放過敏相關激素,產生立即且全身性的反應。因此食物過敏的症狀通常發生在進食1小時內,發生的部位包含皮膚、腸胃道、呼吸道以及心血管方面。以皮膚症狀表現為最常見,可能出現急性蕁麻疹、濕疹、或是血管性水腫;呼吸道症狀為第二常見,包含流鼻水、打噴嚏、喉嚨不適、氣喘,嚴重者可能出現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難等症狀;腸胃道症狀最常見的為腹瀉以及嘔吐,其他像是肚子痛、口腔搔癢感、口腔黏膜水腫等也可能是過敏的表現;心血管的症狀相對少見但也最為嚴重,像是心律不整、低血壓甚至昏厥都可能有致命的風險。


台灣食物過敏的種類

 
台灣造成食物過敏最常見的種類為牛奶、雞蛋、帶殼類海鮮(蝦子、螃蟹等)以及花生,其中牛奶與雞蛋的過敏反應會隨著年齡降低,有1/2的過敏者在5~7歲後會產生耐受性,食用後產生過敏症狀的機會大大減少,而帶殼類海鮮及花生過敏者則比較會終身存在過敏反應,僅約1/5的過敏者會產生耐受性。

這些年食物過敏的種類也越來越偏向西方,花生過敏在兒童青少年族群從2004年的0.9%到2017年已經增加到1.5%,成人從0.5%增加到0.9%,以前少見的堅果過敏,目前也增加到0.4%。






分子過敏原檢測– 新一代過敏檢測




當懷疑食物過敏時,可以使用過敏原檢測來了解對哪些食物過敏,傳統的過敏原檢測是透過測量血液中特定過敏原之IgE抗體來協助診斷。隨著科技進步,目前可以透過分子過敏原檢測進一步找出真正和過敏有關的蛋白質。過敏原是由許多蛋白組合而成的,通常引起過敏反應的是其中的某些特定蛋白質成分,這些蛋白質便被稱為「分子過敏原」。不同的分子過敏原對於環境的耐受性不同(例如耐酸或耐熱等),不耐熱的蛋白質存在於生食或未加工的食物中,因其不耐熱所以加熱後蛋白質被破壞,就不易引起過敏反應,相反的,耐熱的蛋白質不會隨著加熱被破壞,因此食用熟食仍然會產生過敏反應。以雞蛋過敏為例,與過敏相關的成分為卵類黏蛋白以及卵白蛋白。卵白蛋白為蛋白中含量最多的分子過敏原,佔全蛋白含量約54%,但其不耐熱,因此檢驗到對卵白蛋白過敏者,需小心生蛋或半熟蛋過敏,但是通常吃含蛋經高溫烘焙的食品不會過敏。卵類黏蛋白佔全蛋白含量約10%,因其對熱十分穩定,會造成熟蛋過敏,因此檢驗到卵類黏蛋白過敏者,需避免食用任何形式的雞蛋,降低過敏發生的機會。經由以上的例子可以清楚了解分子過敏原的機轉,透過檢測分子過敏原,以精準的分子層級找出產生過敏反應的特定蛋白,可以達到更好的診斷以及評估過敏風險。 





食物過敏的處理原則


已確認對特定食物過敏者,建議避免食用過敏食物,每次購買食品前詳細閱讀食品過敏原標示,切勿在家自行嘗試,以免發生嚴重的全身性過敏反應。不小心食用到而產生過敏反應時,如果是輕微過敏症狀可以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緩解症狀,但如果產生嚴重過敏反應,例如有腸胃道、呼吸道或是心血管方面的症狀出現,則需立即就醫,接受進一步藥物治療。曾經發生嚴重食物過敏者,建議隨身攜帶筆型腎上腺素注射劑,以便在救急時使用,後續仍應就醫接受治療。





原文刊登在長庚醫訊42卷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