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常見的食物過敏





長庚紀念醫院 食物過敏特色中心 蘇冠文醫師


「我的孩子只要吃到蛋就會皮膚出現疹子,他是不是完全不能吃含蛋製品?」隨著食物過敏發生比率逐年升高,這是許多父母在懷疑小孩有食物過敏時最常見的疑問。根據歐美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全球食物過敏發生率為1~10%,而根據台灣研究統計,國人食物過敏的發生率為6~10%,其中小於3歲孩童的食物過敏發生率約為3.4%,4~18歲的孩童則為7.6%,而且過去十年都逐年增加中,哪些食物容易過敏?食物過敏會產生什麼症狀?應該如何預防?相信是很多父母心中的疑問。


食物過敏的機轉與症狀


絕大多數的食物過敏與體內分泌IgE有關,主要機轉是在吃下某種特定食物後,身體產生特定之IgE抗體便附著於肥大細胞的表面,當第二次接觸到特定食物後,肥大細胞釋放過敏相關激素,產生立即且全身性的反應。因此食物過敏的症狀通常發生在進食1小時內,發生的部位包含皮膚、腸胃道、呼吸道以及心血管方面。以皮膚症狀表現為最常見,可能出現急性蕁麻疹、濕疹、或是血管性水腫;呼吸道症狀為第二常見,包含流鼻水、打噴嚏、喉嚨不適、氣喘,嚴重者可能出現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難等症狀;腸胃道症狀最常見的為腹瀉以及嘔吐,其他像是肚子痛、口腔搔癢感、口腔黏膜水腫等也可能是過敏的表現;心血管的症狀相對少見但也最為嚴重,像是心律不整、低血壓甚至昏厥都可能有致命的風險。


台灣食物過敏的種類

 
台灣造成食物過敏最常見的種類為牛奶、雞蛋、帶殼類海鮮(蝦子、螃蟹等)以及花生,其中牛奶與雞蛋的過敏反應會隨著年齡降低,有1/2的過敏者在5~7歲後會產生耐受性,食用後產生過敏症狀的機會大大減少,而帶殼類海鮮及花生過敏者則比較會終身存在過敏反應,僅約1/5的過敏者會產生耐受性。

這些年食物過敏的種類也越來越偏向西方,花生過敏在兒童青少年族群從2004年的0.9%到2017年已經增加到1.5%,成人從0.5%增加到0.9%,以前少見的堅果過敏,目前也增加到0.4%。






分子過敏原檢測– 新一代過敏檢測




當懷疑食物過敏時,可以使用過敏原檢測來了解對哪些食物過敏,傳統的過敏原檢測是透過測量血液中特定過敏原之IgE抗體來協助診斷。隨著科技進步,目前可以透過分子過敏原檢測進一步找出真正和過敏有關的蛋白質。過敏原是由許多蛋白組合而成的,通常引起過敏反應的是其中的某些特定蛋白質成分,這些蛋白質便被稱為「分子過敏原」。不同的分子過敏原對於環境的耐受性不同(例如耐酸或耐熱等),不耐熱的蛋白質存在於生食或未加工的食物中,因其不耐熱所以加熱後蛋白質被破壞,就不易引起過敏反應,相反的,耐熱的蛋白質不會隨著加熱被破壞,因此食用熟食仍然會產生過敏反應。以雞蛋過敏為例,與過敏相關的成分為卵類黏蛋白以及卵白蛋白。卵白蛋白為蛋白中含量最多的分子過敏原,佔全蛋白含量約54%,但其不耐熱,因此檢驗到對卵白蛋白過敏者,需小心生蛋或半熟蛋過敏,但是通常吃含蛋經高溫烘焙的食品不會過敏。卵類黏蛋白佔全蛋白含量約10%,因其對熱十分穩定,會造成熟蛋過敏,因此檢驗到卵類黏蛋白過敏者,需避免食用任何形式的雞蛋,降低過敏發生的機會。經由以上的例子可以清楚了解分子過敏原的機轉,透過檢測分子過敏原,以精準的分子層級找出產生過敏反應的特定蛋白,可以達到更好的診斷以及評估過敏風險。 





食物過敏的處理原則


已確認對特定食物過敏者,建議避免食用過敏食物,每次購買食品前詳細閱讀食品過敏原標示,切勿在家自行嘗試,以免發生嚴重的全身性過敏反應。不小心食用到而產生過敏反應時,如果是輕微過敏症狀可以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緩解症狀,但如果產生嚴重過敏反應,例如有腸胃道、呼吸道或是心血管方面的症狀出現,則需立即就醫,接受進一步藥物治療。曾經發生嚴重食物過敏者,建議隨身攜帶筆型腎上腺素注射劑,以便在救急時使用,後續仍應就醫接受治療。





原文刊登在長庚醫訊42卷1期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反覆嘔吐也可能是食物過敏

 長庚紀念醫院 食物過敏特色中心 蘇冠文醫師



案例分享


一位男童從七個月大開始,每次吃蛋後1到3小時後都會劇烈嘔吐被送到急診,打了止吐針後,才會改善,抽血測過敏原,發現蛋的過敏指數為零,這樣的小孩也可能是食物過敏嗎?


反覆嘔吐也可能是食物過敏!


蘇冠文醫師這幾年投入研究一個特殊的食物過敏疾病的研究— 食物蛋白誘發腸炎症候群(Food protein-induced enterocolitis syndrome)。這種疾病的特性是病人吃了過敏的食物1到4小時後劇烈嘔吐,吐到全身虛脫、臉色蒼白,但是病人卻沒有一般食物過敏的症狀(例如蕁麻疹),通常不會發燒,沒有其他感染性腸胃炎的情形。





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食物蛋白誘發腸炎症候群是罕見疾病,下此診斷前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導致的嘔吐!其他疾病導致的嘔吐應優先處理與治療。


蘇醫師研究發現造成食物蛋白誘發腸炎症候群的常見食物:
在嬰幼兒是米、燕麥、牛奶,雞蛋,在成人是海鮮及魚。




如果沒有及早診斷出食物蛋白誘發腸炎症候群、避免過敏食物,嬰幼兒容易造成進食恐懼及體重不足。

如果有類似狀況的病人,應就醫確定診斷,確保生活品質及正常發育。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食物過敏診斷黃金準則:口服激發測試

長庚紀念醫院 食物過敏特色中心 蘇冠文醫師


不少病患抽血檢測過敏,發現食物項目出現紅字,疑似食物過敏,病患覺得有時候吃好像怪怪的、有時候吃卻覺得還好,不禁懷疑自己真的對這些食物過敏嗎?這時候就需要借助食物過敏診斷最終法寶:食物口服激發測試,來做確認。


何謂食物口服激發測試(oral food challenge)?


什麼是食物口服激發測試?就是在醫院安全的環境中,在醫護人員監測之下,吃食物來看病患是否有過敏。



食物過敏口服激發測試的流程如下圖:





病患前一天住院,接受完整的身體檢查與病史詢問,確定身體處於健康的狀態,並且確認已經按照指示停止服用影響檢查結果的藥物食物達足夠的時間。

檢測當天早上可以吃簡單的早餐,檢測開始前兩小時開始禁食,並且再度接受評估,確定身體與血氧的狀況後,開始食用食物,從小量開始慢慢加量,每20分鐘加量一次,加量前或病人身體出現不適時,就會進行詳細地身體評估,確認是否出現過敏反應。

沒有出現過敏反應,就逐漸增量至吃完整份食物,如果出現明顯過敏反應,就暫停檢查。在服用完食物或是過敏反應消失後2小時,病患就完成食物口服激發測試。


食物口服激發測試結束的後續追蹤


如果病患在醫院沒有出現過敏症狀,返家後還需要連續四天,每天都吃一份該食物,以確定沒有延遲性過敏反應的出現。

如果在醫院檢測就出現明顯過敏反應,表示病患仍無法食用這項食物, 所以在日常生活仍須嚴格避免,繼續在過敏科醫師門診追蹤。


# 林口、基隆長庚醫院經衛生局核准提供自費食物口服激發測試。

# 本檢查有過敏風險,執行前仍須由過敏科醫師詳細評估後執行。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蘇冠文醫師應邀至美國丹佛市參加異位性皮膚炎專家論壇

食物過敏與異位性皮膚炎常常密不可分,很榮幸蘇冠文醫師這次有機會應美國丹佛市國際知名異位性皮膚炎專家─Donald Leung教授邀請,參加國際異位性皮膚炎專家論壇,與世界各國的異位性皮膚炎專家共聚一堂,討論異性性皮膚炎最新的治療。






與國際異位性皮膚炎知名專家─ Donald Leung教授 (中)合照

蘇冠文醫師此行還拜訪Donald Leung教授實驗室,學習異位性皮膚炎新的非侵入性研究方式─皮膚貼片 (Skin tape stripping),將引進台灣,用來研究台灣兒童的異位性皮膚炎特性,以及異位性皮膚炎與食物過敏的關係。



皮膚貼片採樣實況 (蘇冠文醫師親自體驗,真的都不痛!)


皮膚貼片採完之後的實況


蘇冠文醫師並有機會跟兩位基礎研究專家— Evgeny Berdyshev教授與Elena Goleva教授,分享交流台灣與美國異位性皮膚炎與食物過敏研究心得,並且討論兩地疾病型態不同的可能機轉。



 Evgeny Berdyshev教授(左)與Elena Goleva教授(右)合照


此次論壇是在世界知名的美國國家猶太醫院(National Jewish Hospital)舉行,大會安排了醫院參觀行程(虛擬實境及實際參訪),蘇冠文醫師也拜訪了該院的食物過敏激發測試中心,了解該中心運作情形,為長庚醫院未來的食物過敏激發測試建置引入新的想法。



美國國家猶太醫院會議廳


用虛擬實境方式參訪美國國家猶太醫院



人性化設計的食物過敏激發測試中心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蘇冠文醫師受邀在台灣兒童過敏年會發表演講




蘇冠文醫師於2019年9月22日受邀至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年會上發表演講,講述最近這兩年食物過敏劃時代的進展,分享出國進修的心得。



第一個食物過敏治療可望上市


經過漫長的等待,眾所矚目的花生過敏口服免疫療法,於2019年9月13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專家會議上,以7比2的票數,確認Aiimune公司出品的花生口服免疫治療產品:Palforia的療效, 如果一切順利,可望於明年一月正式上市。



目前花生口服免疫治療主要針對嚴重花生過敏的病患治療,可以大幅有效地減低嚴重花生過敏患者,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機會。

正式上市後,專家建議治療仍需在過敏科醫師協助下執行,並非直接在家口服。

至於牛奶及雞蛋過敏免疫治療仍在研發。

食物過敏診斷


目前新型食物過敏診斷部分包括「分子過敏原檢驗」與「嗜鹼性白血球激發測試」,都可以只要透過抽血,便可提供病患更準確的診斷,是未來診斷新趨勢。


嚴重食物過敏反應不可輕忽


本次演講獲得與會者熱烈討論與參與,馬偕醫院徐世達教授及彰化基督教醫院蔡易晉主任於會中分享不滿一歲嚴重食物過敏休克的個案,因此如何面對食物過敏反應是病人及家屬需要好好熟悉的部分,參見下圖,詳見蘇冠文醫師衛教文章:『正確處裡食物過敏反應』。




2019年8月2日 星期五

肥胖與食物過敏



近一二十年來,兒童食物過敏及兒童肥胖都持續增加,兩者關連性令醫學界相當好奇。

最新一期的頂尖過敏雜誌『過敏暨臨床免疫期刊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刊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老鼠研究:

原文連結:https://bit.ly/2OzmL0a

研究顯示,當老鼠餵食高脂肪食物12週之後,這樣的老鼠除了明顯的肥胖以外,食物過敏產生的機率也增加,而且這樣現象跟老鼠腸道好菌壞菌的菌相有關。

雖然老鼠實驗無法直接套用人類身上,也不代表瘦的孩子就不會食物過敏,但是吃過多油炸食物導致兒童肥胖總是百害無一利,所以為了孩子更健康,或許均衡飲食、適度運動還是預防食物過敏產生的一種生活方式。

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

氣喘與食物過敏



2019年世界氣喘指引完整版正式上線囉!今年最重要的變革在於,青少年與成人完全不再建議開立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

我今天要跟大家談的是食物過敏跟氣喘控制的關係:

大家可能會想這兩者有什麼關聯呢?

目前研究顯示,合併有氣喘跟食物過敏的病人,如果因為食物導致過敏反應時,容易會有呼吸困難等嚴重的過敏性休克症狀!

所以,食物過敏的人剛好有氣喘,要記得好好配合醫師控制氣喘,好好吸藥唷!

至於2019年世界氣喘指引的變革,詳見胸腔科蘇一峰醫師的好文:

💥如何一張圖表達:《#2019全球氣喘治療指引的最大變革




https://www.facebook.com/bsbipoke/posts/2098809460154954